近日,安徽省财政部、安徽省自然资源部、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《第十四个五年规划》,推动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。 加快淮北市、亳州市、苏州市、淮南市、滁州市、马鞍山市、宣城市、铜陵市、池州市、营上县、巢湖市等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。 到2025年,资源型城镇新增就业约125万个。
争创资源型城市,5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
规划提出,安徽将加强资源型地区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,实施新一轮战略矿产勘查,深入推进煤、铁、铜等大型战略矿产勘查,力争新发现10-15个大中型矿产地。
在全省资源型地区建设8个国家资源能源基地和8个国家规划矿区,打造矿产资源稳定供应的核心区。 到2025年,煤炭年产量稳定在1.1亿吨,铁矿石和铜的年采出量分别提高到5000万吨和1500万吨。
在科技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方面,安徽将依托省级实验室、产业进行创新服务中心、工程管理研究数据中心等,支持资源型地区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和团队,支持实施高新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倍增计划,力争资源型城市高新技术提高企业员工总数超过5000家。
到2025年,资源型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达到2800家,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约15%;增加对煤炭、钢铁、有色、化工、建材等传统行业的支持,每年实施技术改造项目500多个。
规划和建设何物马,何处,何通工业走廊
根据规划,我省支持资源型地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,加快建设合淮(南)工业走廊,规划建设合沪马、合楚、合楚工业走廊,支持淮北市、宿州市主动融入徐州都市圈,对接先进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,优化产业和城镇空间布局。
安徽还将不断加强中国资源型城市地区经济基础教育设施进行建设,推进企业实施池州—黄山高速公路铁路、巢湖—马鞍山城际铁路、六安—庐江普速铁路等重点工程项目,加快我国铁路、港口货运站场向公铁水联运综合分析货运枢纽转型优化升级;加快社会建设铜陵港江北港区、石台非金属矿、霍邱钢铁物流园等铁路专用线,打通铁路交通运输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为加快绿色生产模式的形成,安徽将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、资源利用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,加强对477个单元的生态环境分区控制。实现传统产业绿色改造,建设绿色制造体系。到2025年,将在资源型地区建设约100家省级绿色工厂。
到2025年,资源型城镇新增就业约125万个
其次,提高资源型区域对外开放水平,培育扩大对外贸易主体,全面建设亳州、滁州、马鞍山、宣城等与创新区相衔接的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,探索在条件允许的开发区建立联动创新区。
完善普惠性公共服务体系,资源型地区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,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。到2025年,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%以上,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%。
针对我国居民基本社会生活质量保障发展水平方面,安徽将全面建设实施管理企业内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,健全灵活就业服务人员养老保险制度,到2025年,资源型地区经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%以上。
此外,全省还将加强就业优先政策,加大对稳定企业的援助,有效防止资源枯竭和工业波动造成的大规模失业风险。到2025年,资源型地区将创造约125万个城市就业岗位,被调查的城市失业率将保持在5.5%左右。
施工图审查咨询请跳转官网